时报昨日关于公交站“名不虚传”查询出街后,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应之激烈,令见多识广的记者也感到吃惊,昨日担任现场接听评论热线的记者反映说,听电话都听到头昏。热心读者在持续为公交站点挑小毛病的一起,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主张,并火急地期望有关部门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(详见今天A10版)。
热心读者对时报报导的热捧,在笔者看来,如其说是报导做得好,不如说是报导确实触到了民众郁积已久的一个心结。只要对广州稍有了解,就会理解报导所反映的问题确实是个应引起注重的民生问题。现实求是的说,广州的公交站点总的来说仍是到位的,但也毋庸讳言的是,其间确实有部分站点错位得离谱,很简单让人利诱,乃至误人不浅。这些站点即便所占份额并不高,也可以说仅仅小毛病,但由于它的影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,时刻久了,也就不免积起不满,并拖累了民众对全体的观感。
以笔者之见,这些公交站点之所以会激起不满,首要是由于不精确,而本来是指位的站点却指不清楚的原因,应该不外乎这几个原因。一是站点起名时没有起好,不能正确标明精确方位;二是站名未能适应城市建设脚步,站名周边的地舆局势现已产生改动,但站名却仍然没变;三是为了疏浚交通堵塞,近年来施行了站点调整,导致同一个站名呈现多个候车点,导致精确性变差。假如就此再深究下去,这些问题呈现的原因,应该是跟咱们有关部门习惯于凭空捏造,短少跟民众交流,没能建立起有用交流调整途径有关的。
问题的原因找到了,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清楚了,那就是在站点设置这些事关民生的问题上,有关部门必定要以敞开的心态,广泛听取民意,防止凭空捏造;出了问题,也要及时予以调整,防止问题的堆集。总归,民事多问民,这应该是行政的底子准则。这当然不只仅在公交站点命名问题上,在其他一切的问题上也都通用。